,都是上好的贡品,这么一套文具,市场上最起码能卖**百贯。>
此外,还有一把用以改错字的纯银小刀。因为试卷是特制的宣纸白摺,比一般宣纸厚得多,如果写错了字,可以用小刀刮去再写,否则视为“脏卷”,会降等。>
所有的文具等考完后,都可以打包带走,算是官家的赏赐。>
真奢侈!>
折合下来,差不多能值个五十万左右,出门找个书铺当掉后,要是不娶媳妇,一个月出去潇洒几回,都能嗨鼻好几年了。>
等众考生坐定后不久,当今官家在两内官的搀扶下,颤颤巍巍走上殿。>
呼啦,大殿内跪倒一片,>
“学生***拜见圣上,吾皇万岁,万岁万万岁。”>
老皇帝坐稳后,抬手示意道,“众卿平身。”>
看着几百号朝气蓬勃的学子,官家心情好了不少。>
可能是人老了,也许知道这是他这辈子主持的最后一次殿试,絮絮叨叨说了有小半个时辰,期间都续了两杯茶水。>
快到结尾时,老皇帝总算说了几句实在话,让大家认真考试,别以为不会落榜,就敷衍了事。一甲进士及第和三甲同进士,分配工作岗位时,待遇一个在天上,一个是在半山腰。>
一甲能直接进翰林院,相当于中样党校高级班,混个几年,就能在中样步委里混个小头头当当,而且升官贼快,大部分尚书宰执都是这么过来的。>
三甲同进士出身的,运气不好的(没背景的),就会给个县尉、主簿的位置,类似派出所所长,副乡长之类,运气好的(背后有人),最多也就是个百里侯。>
原本有些松懈的贡生们,都心头一凛,特别是些草根考生,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。>
行百里者半九十,致胜利者积跬步!>
今天能走进这座大殿的,哪怕会试排在最后一名的,也是从几十万举人里边杀将出来,都是大宋王朝的顶尖学霸。>
没谁愿意垫底,然后被分到一座小县城做个乡镇干布,每天面对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,而同年却坐在宏伟的大殿内,谈笑间都是国家大事。>
老皇帝见众考生都把他的话,听进了耳朵里,很是欣慰,转头对着主考官吩咐殿试开始,然后在内官的搀扶下,走出了大殿。>
一众内官捧着试卷,依次发放。>
王立冬拿到试卷打开后,一共三道题目,一诗一赋一策论。>
先把姓名年龄等信息填好,免得最后忘了,到时候题答的再漂亮,也是零分卷子。>
填完信息后,把这次的三道考题仔细看了遍,《主圣臣贤诗》、《民监赋》和《儒者可与守成论》。>
无论是诗、赋还是策论,殿试文章能高中前几的,有人总结了历史经验,有个共同点,就是一定要拍当今马屁,要歌功颂德!否则写的再妙笔生花,花团锦簇,皇帝一看都说他这干的不行,那个郑策哪里有大漏洞,能给高位才见鬼了。>
另外就是“立场路线、政志战队”问题,简单来说你的g是不是坐在当今一边,如果坐歪了,呵呵,三甲待着去吧!>
思忖了片刻后,王立冬便打完了草稿,研墨提笔,笔落惊风雨,下笔如有神。>
..............>
傍晚,盛府>
落日余晖晚霞醉人,如兰背着小手,在大门口来回打转,时不时探头朝门外看上一眼,可惜太阳快掉海里了,也不见自己二哥和父亲的身影。>
“喜鹊,你说爹爹和二哥不会去吃酒了吧?这都快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