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自己死了不打紧,但各位的娘子儿郎们可就真的很无辜了...>
众位大人可要想清楚了....”>
什么叫我们死了不打紧!>
众文官看了眼齐衡,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...不禁心中都是一凛。再瞅了眼韩琦,见其一脸澹定,就差脸上写着‘开什么国际玩笑,我这个大宋忠臣怎么可能是反贼’....>
众文官想想韩琦,虽然有野心,但还没狂到有造反的倾向....也没那条件,虽是枢密副使,可心腹武将也就寥寥几人,而且大多都在西北任职。>
众文官见几位宰执都没动,大家有样学样,万一韩琦真是反贼,老皇帝要开刀也是高个子顶着,何况法不责众吗。>
“老顾,你外孙....”成国公话说到一半,就见襄阳侯走出队伍,向皇帝行了一礼,“陛下,臣襄阳侯顾偃高,弹劾副枢密使韩琦,目无尊上,藐视皇权,擅杀军中大将,欺君罔上,意图不轨!”>
老皇帝见到是自己铁杆心腹,忙招呼梁大官接过奏章,再让其搬把椅子给襄阳侯。>
“多谢皇上。”襄阳侯拱了拱手,对送上椅子的梁大官点点头。>
老皇帝接过奏章,看了两行,眉头微皱,说的是十年前,韩琦仅仅听了一小卒的一面之词,就当场斩杀了狄青爱将焦用。按大宋律例,除非在战场上叛逃,军事主官可以临机行事,其他时候处置将校军官,都需上报京师,由他这个皇帝做最终决定。>
当时他很是恼火,不过考虑到韩琦刚上任,需要树立威信,加上一众宰执的忽悠,这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,如今被襄阳侯翻老账。>
宰相曾公亮出列询问奏章的详情,皇帝让梁大官把奏章递给宰相,曾公亮看完后,把奏章递给其他几位参政,等韩琦看完奏章,松了口大气,他也纳闷最近根本没杀过什么人,原来是十几年前的旧事了,瞄了眼老头和齐衡,心想等过了今天,要你们好看。>
王立冬行了一礼道,“陛下,十几年前,韩琦用焦用人头震慑住了西北诸将士,并告诉大宋所有将士,文官杀武将犹如宰鸡,而且无须皇帝首肯。>
三年前,文官们用‘莫须有’吓死了,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的狄青,告诉了大宋所有将士,不管为大宋做出多少贡献,流了多少血汗,都敌不过文官一句话。>
陛下,可记得两汉是如何被曹莽(曹操王莽)夺权的?”>
老皇帝心头大震,东汉西汉都是王朝换届时,被打工仔夺去了公司控制权,而自家王朝也要换届了......>
王立冬手指着韩琦道,“这位韩相公出生于世宦之家,祖父辈身居要职,可惜四岁时父亲去世,此后由几位兄长抚养成人。为人“端重寡言”,不喜嬉戏,学问过人。>
19岁就进士及第,被官家你点为‘榜眼。’27岁迁升四品大员知谏院,右司谏,博得了不畏权贵、刚正直言的好名声。>
33岁,因四川出现严重的旱灾,陛下便改任韩琦为益、利两路体量安抚使赴川处置灾情,蜀民曾不无感激地称他“使者之来,更生我也。“>
35岁,西夏大举进犯延州,陛下让韩琦去西军历练,三年里边,这厮就在军中的名声大振,“军中有一韩,西贼闻之心骨寒“的传说,而且传播的全大宋闻名。>
.....>
去年,陛下召回韩琦,委以副枢密使重任,庞枢密今年都75了,想必不出意外,今年或明年就会升任枢密使....”>
大殿内众人大多都有些迷湖,齐衡说半天,怎么全是韩相公的好话....>
皇帝一脸不解道,“元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