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到身旁,小声道,“公子,宫里来人了。”>
“来的谁?”>
“梁大官。”>
王立冬和父母告了个罪,来到前厅,拱手道,“梁大官,好久不见,您这是越发富态了。”>
习惯性的递上一张百元银票,梁大官笑容可掬道,“小公爷太客气了。官家请你马上进宫一趟,应该不是坏事。”>
不是坏事,但可能也不是什么好事。>
半柱香后,王立冬走进紫辰殿,老皇帝的身体好似不错,正坐在一张书桌前,看着奏章。>
“微臣齐衡,拜见陛下。”>
老皇帝头也没抬,“给衡哥儿搬张椅子来。”>
王立冬拱手道,“多谢陛下。”>
老皇帝把手中的奏折看完后,就拉着王立冬询问起了棉布商社的各项情况,从棉花种植到棉布印染销售等环节,真是事无巨细,当听到水利织布机可以同时纺64个纱锭时,一脸吃惊道,“也就是说,一台水利纺织机能抵64台纺织机?”>
王立冬点头道,“我们的作坊是12时辰不间断的生产,准确来说,一台机器可以抵100多台纺织机。”>
“这纺织机是不是和轴承一样,很难彷制?”>
“纺织机的几处关键零部件,目前只有四海旗下的炼铁工坊能制作出来。”>
“你们这纺织机对外售卖吗?”>
王立冬摇头,“我们自己都不够用,短时间内不会对外发卖!”>
纺织机和棉布的染色工艺是棉花商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,要是对外发卖了,那他还怎么靠棉布生意赚钱,还怎么坑那帮想抢他小钱钱的王八羔子。>
老皇帝点点头,果然不出自己所料。想到今年棉布的销售,那麻布的销量肯定会受很大影响,随即有些担忧,如此一来许多农家妇女会失去一份收入。>
在古代农业社会,“男耕女织”是标准的生活模式。宋朝虽然商业发达,但经济基础还是农业,所以“男司耕读,女司纺织,自是生理”,民妇民女除了捯饬农田,闲余时间就会在家织些麻布,不仅可以贴补家用,还可以抵扣赋税。如今棉布大行其道,麻布这种体验感差劲,却卖的贼贵的布料肯定就没了市场。>
王立冬道,“陛下,如今四海棉布商社一共有四处生产作坊,一共招了45000多名纺织工,九成九全是民妇民女,大多来自汴京和周围几路。”>
老皇帝惊讶道,“怎么招了这么多纺织工?”>
按着刚才齐衡的说法,一台纺织机一天的产量就有250斤左右。而四海商社今年棉花产量也就4万万斤左右,四家纺织作坊一分,每家作坊大概只需要3000名纺织工。>
王立冬道,“其中七八成都是些‘短工’,两三天才会上一次工,或者一天只能做半天工....”>
老皇帝询问,“那纺织工的月俸平均是多少?‘短工’一个月能拿到多少?”>
王立冬道,“我们实行的计件酬劳制度,多劳多得,如果能上满一个月,月俸平均有6贯,‘短工’的话,大多都是一两贯。”>
老皇帝欣慰点点头,转头对着梁大官道,“你们都退下。”>
梁大官躬身领命,没一会儿整个大殿就剩下老皇帝和王立冬两人。>
老皇帝道,“福康的事,你办的很好。想要什么奖赏?”>
王立冬拱手道,“福康公主和学生从小就认识,亲如兄妹,如今能帮到她,学生也很高兴。而且只是小事一桩,老师太见外了。”>
瞎扯澹!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