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好当前的研究。”>
他们的研究就是,以-043颗粒性材料为基础,制造出强度更高的湮灭力场。>
之前他们所用的材料是-041颗粒性材料。>
-041可以算是常规材料,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,而-043更加的复杂,暂时也只能实验室制造。>
常态的-043就能制造出7.43倍率的湮灭力场。>
这还不是最高值。>
实验组一直申请-043颗粒性材料,直到现在才差不多制造完成,有足够多的材料支持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实验。>
实验组上下已经很迫切了。>
现在他们的工作就是继续论证,其实大部分认证已经完成了,也通过常态-043制造了高强度的湮灭力场,继续论证的目的就是让实验效果更好。>
主要还是因为,-043材料太珍贵了。>
-043不仅制造过程复杂,颗粒性材料制造也很复杂,材料含有一阶锂元素,熔点并不高,而且性态比较柔软,颗粒性材料制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差错,就会让大量颗粒产生变形。>
那就等于是失败了。>
另外,-043的化学性质活跃,导致很多工序需要真空环境。>
这些都是成本高、制造困难的原因。>
为了下一步的实验研究,王浩不止让何毅来了湮灭力场实验组,还特别召回了向乾生。>
此外,还把射线组的刘云利召了过来。>
几个实验组的元老级人员,再加上军方科技部门、高能所、航空材料员、核物理所的专家学者,湮灭力场实验组可以说是人才济济,参与实验的人员规模也是非常庞大的。>
准确的来说,各级研究员数量就超过五十。>
每一次论证会议都成了大型会议,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,都会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。>
王浩可不嫌弃参与的人多,研究员的人数越多,提供的正确思路就越多,也就能够让研究设计更加完善。>
为了准备新一次实验,湮灭力场实验组上下都忙碌起来。>
这还是有影响的。>
向乾生是核聚变工程项目组实验负责人,他被王浩召回到湮灭力场实验组,就直接影响了核聚变项目组的实验进度。>
向乾生不是说不可替代,但其他人都不敢指挥实验。>
那可是核聚变中心装置的实验,中途出现一点点差错,也许都会带来巨大的问题。>
汤建军、王烨都有些心里发怵。>
他们毕竟不是专业从事湮灭力场研究,对装置内外的理论、设计逻辑,还有很多搞不懂的地方。>
所以他们只能决定延缓实验,等向乾生回来继续主持工作。>
王烨就忍不住抱怨一句,“王院士做什么研究?连向教授都被召过去了,我们的实验只能推迟……”>
汤建军摇头道,“我也不清楚,可能和湮灭力场有关吧,但其实也挺好的,过去一段时间,项目组上下精神紧绷啊!”>
“休息一段时间也好。”>
“而且我们最近太吸引关注了,国内外到处都是相关的讨论,还是低调一点好……”>
王烨听着轻轻点头。>
……>
在直流湮灭力场的研究上,实验组的经验可以说非常丰富,但对待这一次实验,还是要谨慎、再谨慎。>
论证,也尽量追求完美。>
这主要还是因为-043颗粒性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