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。”
范文炳说着,一脸佩服地看着林迎,“这其中就属林兄和县案首苏泉川,被公布的答卷最多!”
“我的好几个同窗都说,林兄与苏泉川的文章其实不分伯仲,苏泉川之所以得案首,乃是其作的文章更加华美。不过在我看来,应当是林兄你的文章更好一些。”
林迎听到这,赶紧摇了摇手:“别,你可别给我戴高帽。”
范文炳摇头道:“这可不是给林兄你戴高帽,而是我心中确实是如此在想。”
“这苏泉川的文章固然做得极好,乃是难得的佳作,但行文之间,难免有卖弄文辞之憾,便给人一种空中楼阁高高在上的感觉,不接地气。”
“而林兄的文章则不然,虽然文采方面略输案首一筹,但细节刻画却更加入木三分。林兄你别不信,我家开书局的,从小见过多少文章,知道好的文章就像美酒一样,越是久远,醇味便越浓厚,好的文章从来就不是通过那些华美的文辞来展现的。”
“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,文辞不过初学者的小道耳,真正笔力雄厚之人,即便用朴素的言语,也依旧能传达出震人心魄的意境。这叫……”
“画面感!”林迎补充了一句。
范文炳一拍手掌,赞同道:“没错,就是画面感!”
“林兄,你这词用得好啊。”
林迎笑笑。
虽然范文炳是在对他进行夸赞,但林迎却觉得,若是能够兼顾文辞与意境,岂不是更好?
两者又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。
“对了林兄,关于杜县令有意改治社学一事,你可有听说?”
东拉西扯地聊了一会儿后,范文炳突然张开扇子,凑过来小声地问道。
林迎点点头:“前日已听岳丈说起过此事。”
范文炳知道林迎的岳丈就是他之前准备拜访的孟夫子,见林迎已经知道这事了,他也就不藏着掖着:“林兄,改治社学一事,已是确凿无疑了。”
林迎竖起耳朵,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。
这范文炳作为广夏书局的少东家,又经常在县里混,知道的消息没准比孟夫子还多!
范文炳细细说道:“改治社学,无非师资与读本两项,关于师资方面,我听家中长辈说起过,杜县令将有严厉的措施公布!”
“愿闻其详!”林迎认真道。
“一则,诱之以利,让县学的秀才主动承担社学教导之责,到时县衙会给予一定的补贴。”
“二则,今年乃岁试之年,届时……恐怕会增加发社的数量!”
林迎听到这,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诱之以利倒是还可以理解,本县秀才生员众多,一些秀才其实家境也不是很好,如果县衙出钱,让他们下乡教育更多的学子,倒不失为给他们增加收入。
但发社就不一样了。
古代童生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试后,合格者即可进入县学成为在册的生员,也就是秀才。而秀才根据学识的不同,又有廪生、增生、附生三个级别。
以青川县为例,严格来说只有二十个生员的名额,也就是明文规定由朝廷供养的廪生只有二十位,此外增生数量等同于廪生,也有二十位;至于附生,则数倍于增生,大概六七十人的样子。
以上合计,就有一百位左右秀才了。
但不要以为考中了秀才就万事大吉了,秀才回乡后,也是要参加各种考试的。
秀才入县学,接受教谕和训导的教导,国朝之初定下一月一考,是为月考,后来慢慢改为一季度一考,每次季考后,根据成绩好坏,会有不同的奖励。当然考差了,也会被训责。
这还只是日常小考,通常也不会有大问题。但作为秀才,有两道关是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