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连数日,曹肃曹兴都未回家。>
平城的府军整军备战,每日操练,等待战起。>
开春之后,天气暖和了不少。>
到半旬轮休时间时,曹肃才得到回家探望的机会。>
他心里也有点担心家中事。>
出门时,没有和曹父曹母说明去意,只说要暂离几日。>
他现在是“大人物”了,曹父曹母也不敢多问什么,只叮嘱他注意安全,一切小心。>
从北城大营出来,曹肃脱掉了身上的甲胄。>
一身干净的青色衣袍,不急不缓地走在长街上。>
几日未出,整个平城都荒凉冷寂了许多。>
街道上几乎看不到穷苦的百姓。>
大战将起,百姓要么躲在家中,要么逃离平城。>
在韦韬“听之任之”的政策下,平城有了一点军事重镇的样子。>
铁匠铺依然灯火通明,大量的民夫运入粮食、修缮城墙。>
巡逻的府军神情肃穆。>
见到“乱逛”的曹肃后,上前盘查问询。>
曹肃手持府军令牌,自然无事。>
走到城东时,稍微多了些人气。>
街道上还有一些日常摆摊的居民,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。>
偶尔会听到几声野狗的叫唤。>
发臭的巷子角落。>
少了许多欺善扬凶的帮派恶徒。>
这个时候还敢在街上晃悠的“恶徒”,都被府军抓走,充作劳役。>
这些劳役主要负责修缮城墙,挖掘壕沟,设置鹿角等辅助工作,等大战将起,兴许也会分发一柄朴刀,被强行驱使,作为冲锋敢死的队员。>
打仗历来如此,守城战,更是残酷,谁也逃不掉。>
曹肃还看到一些无人居住的民房被民夫拆掉。>
得到的圆木被送到城墙之上,作为守城的器械。>
他一路回到家中。>
曹父曹母和刘氏都在院子里。>
“阿肃!”>
见到曹肃,曹父曹母分外激动,连嫂子刘氏的脸上也少了一些忧虑。>
曹肃已是家中的主心骨。>
他将长刀放在边上,拿出了一些银两放在桌上。>
大约十两银子。>
“战事将起,平城物价飞涨,多买点粮肉备着吧。”>
这点钱,对现在赚钱能力飞涨的曹肃而言,简直不值一提。>
“叔叔,你自己收着吧,你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,怎可一直补贴我们?”>
这回,曹父曹母还未开口,刘氏便主动回音。>
这让曹父曹母很惊讶,看向了刘氏。>
刘氏羞羞喏喏的,不敢直面曹肃,小声说道:“叔叔是家中的顶梁柱,只要叔叔好,家里就能安好。”>
曹肃听了心中一暖。>
刘氏虽然是妇人,但年龄不大,也就十七岁,比曹肃只大了一岁。>
放在前世,这个年龄,应该和曹肃是同学。>
而且看刘氏如此小家碧玉的样子,在班级里可能也是坐前排的课代表。>
“是啊,阿鸾说的不错,你就自己收下吧。”>
阿鸾是刘氏的闺名。>
曹父曹母也劝说曹肃不必再补贴家用。>
曹肃哭笑不得,他倒不是装土豪,而是现在确实能挣钱。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