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《易》和《书》的字数确实是少,但也正因它们字少,却也未见得是好事。”
“怎么说?”简孟轶好奇地问。
林迎一笑:“柿子要挑软的捏,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,所以必然会有更多的考生选择它们作为本经,到时候……只怕竞争只会更激烈。”
就像后世某省选修副科,结果弃考物理的占了绝大部分,变相地都扎堆到历史、地理等相对简单的科目中去了。最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反响,学生也未见得获得了什么好处。
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,经他这么一说,其余人都有些惊醒。
几个秀才不确定地问:“那依你的意思是……”
林迎笑了笑:“在我看来,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其实都在一个档次,都是五万字以下的经典,选它们作为本经的学子必然不少。”
“与其学子间彼此倾轧,倒不如跳出这个圈,直接选压力小的。”
“林兄该不会是想选……”范文炳吸了口气,面露错愕地问。quai.c0m
林迎笑着点了点头,说道:“如果我来选,我会选《春秋》!”
“嘶!”
所有人抽了一口凉气。
果然年轻人就是无畏。
这大毅力、大无畏,竟恐怖如斯!
《春秋》,那可是足足有二十万字啊,能将它看完都已是殊为不易,要以它为本经,这酸爽的滋味,怕是谁选谁知道。
当然,林迎说的也不无道理。
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字数少,选择的人肯定多。
反倒是《礼》《春秋》字数多,选的人少。
后世林迎做过统计,明清两代乡试中,选择《易》和《诗》为本经的其实最多,两经各占所有考生的大概三成,合计就是六成多。
再加上《书》的两成多。
剩下选择《礼》和《春秋》的,加起来也不到两成。
竞争小、成长性好。
妥妥的黄金赛道啊。
唯一的缺点,就是难度比较大。
“明序兄,才子治春秋,推寻命氏由。佩服!!”
几位秀才朝他竖起大拇指。
对此,林迎笑了笑,要不是对自己的记忆力十分有把握,他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《春秋》作为本经的。
那与自虐没有什么区别。
要知道选择《春秋》为本经,可不是像从前那样的泛泛而读,而是要扎根于经典,读出花样来的。
这其中要耗费大量的精力。
“明序老弟,避开其他考生的竞争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虑,但你有没有想过,你若选了《春秋》为本经,咱们青川县学可有治《春秋》的教员?”
季秀才眉头一皱,说出来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。
既然乡试中选择《礼》和《春秋》的考生少,那么各级学院中,专治这两部经典的教员势必也很少。
而巧的是,偌大一个青川县学,教谕加两个训导七个教员,竟然无一人专精于《春秋》。
没有老师教,那还学个瘠薄。
还不如趁早洗洗睡了。
“对啊,本院没有治《春秋》的教员啊。”
“师无从,又何以学?”
“彼其娘之,我竟忘了这茬。”
一时间,几个原本被林迎说得有些蠢蠢欲动的年轻秀才,又忍不住打起了退堂鼓。
没有老师教,这个问题太现实了。
总不能自己抱着书本啃吧,这要能出师那就怪了。
想到林迎年纪轻轻就已是廪生,众位秀才忍不住规劝起来,实在不忍他这般作贱自己的前途。
“哈哈哈,我就这么一说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