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学考试只需作四书文一篇即可,题目是教谕亲自出的,又由两位训导亲自监考。
此时,十一位新晋秀才已经坐在自己的考桌前,他们面前放着的是一副砚台、一块墨、一架笔,以及几张纸。
“好了,新科生员既已坐在了这里,那我就不多说什么了,两位训导,出示考题吧。”
宋教谕笑着来到考场中央,朝两位训导示意了下,便直接宣布了入学考试的开始。
两位训导手里各拿了一块牌子,上面分别贴有本次入学考试的题目。
一共有两道,考生们可任选其一作答。
左侧,吴姓训导手中的考题选自《论语》:有朋自远方来。
右侧,张姓训导手中的考题,则选自《孟子》:省刑罚,薄税敛,深耕易耨。
林迎看后,心中便是一阵了然。
这两道题,出得倒是都不难。
甚至可以说简单至极,基本就是给秀才们送分的。
他看了看其他秀才的面容,发现他们在看到考题后,也都是一副轻松的样子。
可见难度确实不高。
“考题已出,你们开始答题吧,可选二题中的一题作答,也可将两题合一进行作答,限字七百,两炷香后交卷。”
宋教谕说着,面带笑容地点燃了手中的香,用手扇了扇,插到一旁的香炉上。
所有人一凜,这题目确实不难,但时间紧啊。
两炷香,差不多半个时辰的样子。
要作出一篇好的文章,这点时间还是有些偏紧的。
当下,他们便不敢马虎,立刻闭目冥思了起来。
而宋教谕,则大马金刀地坐了下来,沏了沏手中的茶,悠然品茗,看着底下的学子埋头作答。
第一题的“有朋自远方来”,是《论语》的开篇之句,基本囊括了孔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。
宋代朱熹对《论语》的开篇极为推崇,说它是“入道之门,积德之基”,一言以蔽之,透彻说明了做人与做学问该有的态度。
为此,围绕它,可书写的内容就太多了。
至于第二题,“省刑罚,薄税敛,深耕易耨”,则基本囊括了《孟子》全书的“仁义”思想,注重民本。
但凡读过《孟子》,便会对这句话产生共鸣。
那么,究竟该选择哪一题来作答呢?
林迎略作思索,心中很快有了答案。
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,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!
于是他执笔,蘸了蘸墨后,就在纸上写起来:
“善张网者引其纲,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也。若挈裘领,诎五指而顿之,顺者不可胜数也。”
所谓文章,核心要义就在纲兴目张。
宋教谕出的两题,全都切合两部经典的核心主张,如果将它们合二为一作答的话,则很容易得出“提纲挈领”之意。
……
时间缓缓的过去。
偌大的明伦堂中,十一位秀才一人一张考桌,看起来显得分外稀疏。
宋教谕坐在上方的讲台上,看着底下的学子都开始执笔疾书,心里不由暗笑。
看来这题目确实不难啊,丝毫难不住下方的诸位秀才。
毕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,水平自是有几分。
这么想着,他不由点了点头,伸手一探,将燃烧着的香从香炉上拔了出来。
然后左手执香,右手执扇,便对着香……开始轻轻扇动。
两位训导见状,不由忍俊不禁地一笑。
而考生们并不知道他的这番操作,此时正畅快于自己的疾书当中,暗暗为自己的文采折服,想着入学考试,也不过如此嘛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