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悠书盟 > 恐怖小说 > 天地任我行之二 > 第141章:“滑膛枪”VS“线膛枪”(1/3)

第141章:“滑膛枪”VS“线膛枪”(1/3)

上一章天地任我行之二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悠悠书盟在线收听!
上回讲到朱由检与朱由校对徐光启训练新兵时使用的“线膛枪”很感兴趣,不禁询问了一些相关事宜。

“滑膛枪”的缺点也是致命的,除了“准确率”太低外,就是射程太近和装填火药费劲,但历史也不尽然。不过,在十七世纪初期的欧洲大陆,当时明明已经有了射程更远、精度更高的“线膛枪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来福枪”,可当时的欧洲各国军队却还是更喜欢无膛线的“滑膛枪”。这到底是为什么?因为安全性与性价比。

或许会有很多人会认为,是不是因为“线膛枪”出现的时间比较晚,没赶上欧洲军队更新武器的风口?确实,“线膛枪”出现的时间还真比“滑膛枪”要更晚一点,毕竟“线膛”也是基于“滑膛”的基础才衍生出来的。

可问题是,早在西元1420年,也就是十五世纪初期时,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铁匠铺子里,就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“膛线”的“线膛枪”,不过,这个时期的“膛线”还是直的,而不是后来的“螺旋形”弯曲线。

因为这个铁匠当时在制造出“膛线”时,所考虑的并不是提升弹丸出膛时的稳定性,而是为了减小装填弹丸时的“摩擦力”,从而达到对装填速度的提升,也就是说他没有想到“线膛枪”的划时代意义,只是随意。

毕竟,从枪械后面装填弹药的“后膛枪”在十八世纪才出现,而在此之前都是从枪管前面装填弹药,还得用“送弹棍”把火药和弹丸压实,极为繁琐,整个流程折腾下来,一分钟能击发一次都已经算是高效了。

直到西元1476年,螺旋型的“膛线”才出现在了意大利的文献记载上,这也就意味着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,“膛线”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经开始凸显。这正好是东方古国的明朝末年,火器大量使用时期。

而欧洲普遍装配“燧发枪”的时间更是还得推迟到西元17世纪中叶,即明清两朝交际时期。那么,在西元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,难道世上就没有哪支军队大规模使用过“线膛枪”吗?

不用说,自然还是有的,因为丹麦军队就曾于十七世纪初期装配过“线膛枪”,可最终还是没有将“线膛枪”在战场上普及,因为那时候的“线膛枪”还没有改进成“后膛装弹”,依旧是用“前堂装弹”模式,效率低。

按理来讲,“线膛枪”明明具备着射程远、精度高的优势,应该迅速红遍欧洲甚至全球才对呀?为何直到了19世纪中叶才逐渐被欧洲军队接受并普及呢?因为当初“线膛枪”的劣势在装弹速度上不及“滑膛枪”!

虽然相对于枪管结构更为简单的“滑膛枪”而言,“线膛枪”的精髓就在于枪管结构上,螺旋型的“膛线”也让其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为苛刻,而且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更大。这其实也是一大重要原因。

那么,最终所体现的,也就是“线膛枪”的造价相对“滑膛枪”要更为昂贵。可是,纵观欧洲的战争发展史,欧洲的这些国家貌似就从来没有在意过一把武器的造价到底有多高,他们更在意的其实还是武器的性能,或者说是求精而不求多。这就好比欧洲中世纪的“骑士”风潮一样。

欧洲人所追求的是那些所谓的“骑士荣耀”、以及“骑士精神”什么的吗?与“堂吉诃德”的精神自恋一样。

先不管是骑士荣耀、还是骑士精神什么的,其实都是在骑士出现以后才衍生出来的产物。而“骑士”的诞生,则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争产物。为了追求所谓的“绝对碾压”,追求更高的防御以及更高的攻击力。

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这才大张旗鼓的推行了“附庸制度”以及“采邑制度”,不遗余力的打造出了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天地任我行之二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