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,还是没什么问题的。
而第二类,叫坐馆。
坐馆闻其名,便可知道你首先得有个馆,倒不一定非得自己开个医馆,毕竟在明朝,医生这个行业可谓是中国封建朝代当中最为规范化的了。不止是设立了跟医疗相关的,诸如太医院、卫生署、养正司之类的官方机构,民间
同时还有义堂、草药齐库等地方机构,最关键的,是由于有严格的户籍制度,使得医生这个行业,几乎已经出现了最基本的持证行医,即便是医户,也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之后,才能真正上岗的。这就是坐馆大夫的最基本的要
求。
一个游方郎中,只要通过了基本的医生的考试,几乎就一定会有地方上的义堂或者医馆之类的机构邀请其加盟,然后将其的行医执照和其大名都挂在馆内,病患一进门就能看见,想要找哪位大夫看病,只需要找到对应的牌子
按图索骥就可以了。这其实,已经有点儿像是现代医院的挂号制度了。
成为了坐馆大夫之后,一旦收获了名声,官宦富户就会趋之若鹜,甚至于,会引起官府乃至皇家的注意,被选拔进入到太医院、养正司等官方机构。而一旦进入到这些官方机构,那可就是摇身一变,从医户变成官员了,就好
比明朝最高级别的太医,好歹也是个正五品的品秩,哪怕最差的御医,也有正八品,跟庞县丞品秩一样了。
当然,成为御医,有了官阶品秩,但终究也不是什么大官,可这些大夫,从此以后服务的对象就是皇亲国戚以及各级官员了,来往动的当然也是士大夫阶层。毫无疑问,这对于其子孙后代是有着相当大的好处的,从此走入
仕途,成为真正的士大夫阶层也有相当的可能。
当然,医户不是说你找个医生学医三年五载,就可以走街串巷卖糖药看小病的,你首先得投胎到这样的人家,获得一个基本的户籍。
游方郎中没什么,可坐馆又或者成为了御医的那些大夫,他们显然不可能再是孤家寡人,他们手下有学徒,有药童,有一应的仆从。而这些人里,耳濡目染的,若是有心钻研,学些医术也很正常。
但大多数人并不会真的去学,因为户籍的限制,你学了大概率也就是替自己家里人看看病,甚至街坊邻居病了你都不敢乱看,一旦让官府知道了,那是要受到惩罚的。
可这里边总有些诸如老孟头这样的人,他就是个坐馆大夫的药童出身,爹娘早死之后,他被一名大夫收留,成为了那名大夫的药童。
那时候,老孟头还不到十岁的光景。
在那位大夫家呆了十来年,那位大夫被宣召进京,成为了太医院的一名正八品御医。是以举家搬迁,但却无法带着老孟头一同进京,那不符合明朝的户籍制度。
好在老孟头这十来年早就留了心思,他不但认识了字,还偷偷摸摸的学了不少医生的手段。虽说是贱籍,但老孟头却跟当时的仵作关系不错,干脆认了那人做干爹,改籍成为皂隶,最终成为了一名仵作,从而得到安身立命的
根本。
在明朝改籍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,但这所谓的不容易,指的毫无疑问是普通百姓,对于官员,尤其是地方父母官,又不是大批量的,而仅仅是一两户人的户籍,改了也就改了,正常来说也不会有人发现,而即便被发现了,
也不会有人去多事。
是以很多懂些医术却苦于不是医户的人,就只能“自甘堕落”的变成吏籍,成为一名仵作。当然也有像是老孟头这样,懂些医术,正好又跟仵作熟识,哪怕年岁相差不那么大,却依旧认了对方做干爹从而获得改籍的机会。
作为仵作,也不是所有人都甘心情愿一直这么干下去的,尤其是那些本是普通民籍的人,他们之所以选择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